西藏第一支縣級電影放映隊的奮進之路
來源:昌都報 2025-10-17
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梁湘楠 群旦次仁
編者按:
在雪域高原的東大門——昌都,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,鐫刻著無數(shù)“西藏第一”的傳奇。從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,到第一家人民醫(yī)院守護生命之光;從第一個派出所筑牢平安基石,到第一所學校的瑯瑯書聲……昌都始終是西藏發(fā)展的先行者。今起推出《昌都的“西藏第一”》專欄,帶您穿越時光長廊,探尋這片土地上的輝煌印記,感受藏東兒女勇立潮頭的奮進精神,見證昌都書寫的新時代華章,共同慶祝西藏自治區(qū)成立60周年!
今年是西藏自治區(qū)成立60周年,昌都解放75周年,回望雪域高原文化發(fā)展的壯闊歷程,丁青縣電影放映隊——西藏第一支縣級電影放映隊,猶如一顆閃耀的啟明星,照亮了高原文化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征程,見證著電影藝術在高原落地生根、繁花似錦的壯闊歷程。
解放初期,第一支流動放映隊牽著馱運設備的牦牛,艱難行進在海拔4000多米的崎嶇山路上,他們穿越歲月長河,在21世紀的今天,依然明亮如初。這光,照亮過民主改革的崢嶸歲月,溫暖過改革開放的萬家燈火,也正在點亮新時代鄉(xiāng)村振興的美好明天。
“鐵盒子里的大戲”——這是農(nóng)牧民對電影最質樸的稱呼。當銀幕在牧場間第一次亮起,當膠片轉動的聲音第一次劃破高原的寂靜,一個個外面的世界在方寸銀幕上綻放。老人們盤著佛珠的手停在了半空,孩子們睜大了好奇的雙眼,那一刻,時空的距離被光影消弭,文化的甘霖滋潤著干涸的心田。
從最初的8.75毫米膠片到如今的數(shù)字放映,從11人牽著牦牛巡回放映到覆蓋全縣165個放映點的現(xiàn)代化網(wǎng)絡,變的是一代代電影人老去的容顏,不變的是那份執(zhí)著的堅守。記得1986年實行“三定一包”責任制時,放映員們帶著糌粑和帳篷,行走在藏東大地的每個角落,村落的矮房旁、青稞地的帳篷外,放牧區(qū)的山腳下,都留下了他們和電影設備的身影。
電影不僅是娛樂,更是時代的見證?!栋酌纷屴r(nóng)奴們懂得了什么是解放,《暴風驟雨》讓群眾明白了什么是革命。而當《51號兵站》的槍聲響起,《鐵道衛(wèi)士》的汽笛長鳴,一代人就在這些光影故事中成長、覺醒。
時光流轉至2025年,電影管理站的副站長吉吉仍然帶著這支隊伍奔波在鄉(xiāng)間牧區(qū)?!半娪?宣講”的新模式讓銀幕不僅是文化的窗口,更成為政策的講臺、科技的課堂。當愛國主義影片的畫面映照在牧民帶著笑容的臉上,當科技知識隨著光影傳播到偏遠的村落,這束光,依然在照亮前路。
幾十載風雨兼程,電影放映隊從單一的文化服務者,成長為集宣傳教育、文化惠民、科技普及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。他們用膠片記錄時代變遷,用銀幕傳遞黨的聲音,讓電影的光芒在高原上綻放得更加燦爛。
夜幕降臨,當放映機的光束再次劃破黑暗,當熟悉的音樂在高原上響起,那束光里,藏著一整個時代的腳步,蘊含著幾十年發(fā)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光影流轉,銀幕常新。丁青縣電影放映隊的故事,就像永不謝幕的電影,在藏東高原上持續(xù)放映,講述著光與影的傳奇,見證著時代與夢想的交織。




